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最新版」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最新版
小学生每周体育标准是多少课时?1-2年级体育课相当于每周4课时,3-6年级体育课和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相当于每周3课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10-11%的比例,1-2年级体育课相当于每周4课时,3-6年级体育课和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相当于每周3课时。各地在制订体育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明确小学体育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周课时要求,确保开足体育课。扩展资料:课程设置的原则: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育部规定,小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也就是一周至少七小时。体育课课时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周2课时。普通高等学校1~2年级每周为2课时。扩展资料日前,省教育厅等4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各校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学生体育合格规定
按照课程规定是每周3课时,但是除去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之外,中央7号文件、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活动和冬季阳光体育健身跑等文件精神,每天的体育课时就不止3课时了,具体需要看各个学校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力度,以及校本课程的制订与安排。
按照课程规定是每周3课时,但是除去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之外,中央7号文件、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活动和冬季阳光体育健身跑等文件精神,每天的体育课时就不止3课时了,具体需要看各个学校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力度,以及校本课程的制订与安排。
一二年级体育每周4节每节45分钟,三至六年级体育每周3节每节45分钟。
1-2年级体育课相当于每周4课时,3-6年级体育课和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相当于每周3课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10-11%的比例,1-2年级体育课相当于每周4课时,3-6年级体育课和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相当于每周3课时。各地在制订体育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明确小学体育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周课时要求,确保开足体育课。扩展资料:课程设置的原则: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育部规定,小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也就是一周至少七小时。体育课课时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周2课时。普通高等学校1~2年级每周为2课时。扩展资料日前,省教育厅等4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各校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学生体育合格规定
按照课程规定是每周3课时,但是除去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之外,中央7号文件、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活动和冬季阳光体育健身跑等文件精神,每天的体育课时就不止3课时了,具体需要看各个学校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力度,以及校本课程的制订与安排。
按照课程规定是每周3课时,但是除去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之外,中央7号文件、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活动和冬季阳光体育健身跑等文件精神,每天的体育课时就不止3课时了,具体需要看各个学校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力度,以及校本课程的制订与安排。
一二年级体育每周4节每节45分钟,三至六年级体育每周3节每节45分钟。
教育部规定,小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也就是一周至少七小时。体育课课时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周2课时。普通高等学校1~2年级每周为2课时。扩展资料日前,省教育厅等4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各校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学生体育合格规定
按照课程规定是每周3课时,但是除去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之外,中央7号文件、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活动和冬季阳光体育健身跑等文件精神,每天的体育课时就不止3课时了,具体需要看各个学校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力度,以及校本课程的制订与安排。
按照课程规定是每周3课时,但是除去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之外,中央7号文件、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活动和冬季阳光体育健身跑等文件精神,每天的体育课时就不止3课时了,具体需要看各个学校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力度,以及校本课程的制订与安排。
一二年级体育每周4节每节45分钟,三至六年级体育每周3节每节45分钟。
如何落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落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简单介绍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教材分配的均衡性2;注意教材分布的季节性3;注意学生的适应能力4;注意教材之间的联系 体育教学教材的分配与搭配虽然有着严格的原则和定义,但是课程标准都给予我们充裕的时空和自主权。在遵循分配和搭配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学校的场地、器材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体育课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落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简单介绍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教材分配的均衡性2;注意教材分布的季节性3;注意学生的适应能力4;注意教材之间的联系 体育教学教材的分配与搭配虽然有着严格的原则和定义,但是课程标准都给予我们充裕的时空和自主权。在遵循分配和搭配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学校的场地、器材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体育课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体育新课标与老课标有何区别一、体育新课标与体育教学大纲比较 1.教学目标的比较(1)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为:体育健康的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好准备。(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为: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3)突破:课程标准确立了课程目标层次体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从而使课程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避免了以往习惯用的客话和套话。2.教学内容的比较(1)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规定:必修:基本运动、游戏、基本知识、田径、体操、武术;限选: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游泳;任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新兴体育项目;必修:内容的提高与拓宽,可由学校置换其他内容。(2)体育新课标教学内容: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只是划分了五个学习领域:既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身体健康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3)突破:新课标突破了以往大纲的规定性,实施目标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有助于挖掘课程资源。3.教学评价的比较(1)体育教学大纲:评价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体能项目为主;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记忆和文化素养;强调掌握运动技术水平;重视考勤、必修、限选内容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重结果评价。(2)体育新课标评价:强调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等同评价;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强调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既重视终结性评价,又重过程评价和进步幅度评价;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及教师评价的结合。(3)突破:课程标准突破了评价内容的规定性,改变了以运动技术、身体机能为重点的评价,强调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对技术和知识的应用能力评价;突破了以往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主的"盖棺式"评价方法。二、比较结果分析1、体育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结构有别于传统的目标结构,即原体育大纲规定总的学科目标,直至划分到各个学期,是一种垂直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单一、机械,具有对教师教学实施的极强的指令性和约束性,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自主调控和创造空间。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是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视角所形成的立体化目标结构体系,并具有调控性和创造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计划中,必需要教师个体自己去搭配,选择并确定整体落实课程目标。这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2、体育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新课程教材构建体系有别于原有教材模式。教材的不规定性,尊重了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过去传授向全面发展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理念。尊重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扩大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体育教学带来了生机。新课程教材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一种目标管理。这种目标管理,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内容,而是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新课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实现课程的不同目标,即通过教材媒介达到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使体育教师由被动执行教学大纲向主动参与课程教材建设决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初中、高中体育教材各仅一本,对教师如何把握、分布、选择以及教材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实践操作中急待解决的课题。3、体育新课标的教学评价具有多元性课程标准改变了原大纲的评价体系,强化了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综合评价。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体能的增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体育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也要重视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综合功能。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不仅注重结果性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以及充分考虑学生进度幅度和态度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以学生自我评价、互评和教师评价为一体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盖棺式评价。新课程评价的特点,给教师实施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设计和操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三、实施策略从体育新课标与体育教学大纲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新课标与大纲主要突破表现为:课程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评价体系的多元性,根据上述比较分析的结果,建议实施以下策略,仅供大家参考。1、对体育新课程目标的实施策略(1)合理安排目标新课程目标的层次性的特征,决定了在落实中要合理分配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依据课程整体目标,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充分考虑目标的层次性、可接受性并合理的划分安排在各个学年及学期里。这些目标的划分都需要执教者个体去操作。这对于普通的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在施教前必须认真研究和落实领域目标以及水平目标。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工作量,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作的如何将对后续的教学有直接的影响。安排领域目标应全面考虑分布情况。要均匀的贯穿在在各个学年及学期里并适当的侧重某些领域目标。在水平目标的选则上,应根据难易程度考滤渐进的原则。如选择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教学时,应先考虑落实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低级目标,再考虑安排如何科学锻炼方法的高级目标。使教学目标有秩序地逐步实现。(2)兼顾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新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不同。在落实各项学习目标时,各项目标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课程规定了五个领域目标,而不同领域目标又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在特定教学实践中,在突出特定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兼顾发展其他目标。如在落实心理健康领域目标时,选择耐久跑教材的教学,就应兼顾运动技能领域和身体健康领域目标。通过耐久跑的教学,既可提高心肺功能,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又可学习掌握长跑的动作技术;还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实现以某个目标为主兼顾其它目标的原则。(3)情感领域目标与实践相结合体育新课程增加了运动参与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实际这些都属于情感领域。这些学习领域并安排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内容。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领域也不例外,同样有理论知识内容。在实施这些目标时,一方面要加强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运动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和运动与情感的关系等;另一方面要在实践课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运动特点,可将理论知识学习与运动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合理地搭配,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运动参与、心理和社会领域的大部分目标,只有安排在运动技能实践课中才能得以实现2、对体育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1)依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体育各个项目都有不同的运动特点、运动方式和锻炼价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并根据不同的领域目标,去考虑恰当的选择教材以及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确实选择有实用价值的并能为目标服务的教材。(2)遵循实用性原则认真研究体育教材,熟知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掌握显形和隐性因素。要掌握教材的特点、知识点和教育因素,提高驾御教材的能力,才能与教学目标"对号入座",选择教材时,还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充分考虑是否受学生欢迎和贴近生活,遵循实用原则,真正实现教材的价值和发挥教材选择的作用。3对体育新课程评价多元化的实施策略(1)加强过程评价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强调了过程评价。实施中必须将评价贯彻在教学过程始终。新课程加强了过程评价,评价的内容较多,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习领域设计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方案,评价标准。并在平时加强评价数据的积累。从课堂参与态度、行为表现、技能提高等需随时进行评价,并投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综合评定作好先前准备。(2)注重前置性评价新课程重视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应加强前置性评价,注重对个体实施纵向比较评价,看进步幅度的提高,予以评价。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实现评价的激励性功能。(3)评价形式多元化。要改变过去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形式,实现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加强学生自我评价、互评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改革。根据新课程评价多元化的特点,要认真研究自我评价,互评教师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计,尤其是运动性参与和情感领域,必须精心制定可观察、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和评价量表。为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提供依据,这也是新课程教学评价环节中一个艰巨的任务。 纵上所述:体育新课标有别于体育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评价体系的多元性是凸显的主要特征。由于以上的特征,决定实施新课程的对策。合理安排课程各领域目标、相互兼顾、全面落实,是对新课程目标的实施策略;依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对号入座"、认真研究教材,加强针对性、以人为本,遵循实用性原则。是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的评价原则;加强过程评价、注重前置性评价、多元评价形式是对体育新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
首先水平由五改为四
以前叫体育课 现在叫体育与健康课多了什么
一、体育新课标与体育教学大纲比较 1.教学目标的比较(1)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为:体育健康的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好准备。(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为: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3)突破:课程标准确立了课程目标层次体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从而使课程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避免了以往习惯用的客话和套话。2.教学内容的比较(1)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规定:必修:基本运动、游戏、基本知识、田径、体操、武术;限选: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游泳;任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新兴体育项目;必修:内容的提高与拓宽,可由学校置换其他内容。(2)体育新课标教学内容: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只是划分了五个学习领域:既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身体健康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3)突破:新课标突破了以往大纲的规定性,实施目标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有助于挖掘课程资源。3.教学评价的比较(1)体育教学大纲:评价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体能项目为主;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记忆和文化素养;强调掌握运动技术水平;重视考勤、必修、限选内容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重结果评价。(2)体育新课标评价:强调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等同评价;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强调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既重视终结性评价,又重过程评价和进步幅度评价;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及教师评价的结合。(3)突破:课程标准突破了评价内容的规定性,改变了以运动技术、身体机能为重点的评价,强调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对技术和知识的应用能力评价;突破了以往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主的"盖棺式"评价方法。二、比较结果分析1、体育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结构有别于传统的目标结构,即原体育大纲规定总的学科目标,直至划分到各个学期,是一种垂直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单一、机械,具有对教师教学实施的极强的指令性和约束性,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自主调控和创造空间。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是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视角所形成的立体化目标结构体系,并具有调控性和创造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计划中,必需要教师个体自己去搭配,选择并确定整体落实课程目标。这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2、体育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新课程教材构建体系有别于原有教材模式。教材的不规定性,尊重了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过去传授向全面发展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理念。尊重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扩大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体育教学带来了生机。新课程教材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一种目标管理。这种目标管理,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内容,而是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新课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实现课程的不同目标,即通过教材媒介达到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使体育教师由被动执行教学大纲向主动参与课程教材建设决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初中、高中体育教材各仅一本,对教师如何把握、分布、选择以及教材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实践操作中急待解决的课题。3、体育新课标的教学评价具有多元性课程标准改变了原大纲的评价体系,强化了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综合评价。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体能的增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体育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也要重视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综合功能。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不仅注重结果性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以及充分考虑学生进度幅度和态度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以学生自我评价、互评和教师评价为一体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盖棺式评价。新课程评价的特点,给教师实施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设计和操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三、实施策略从体育新课标与体育教学大纲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新课标与大纲主要突破表现为:课程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评价体系的多元性,根据上述比较分析的结果,建议实施以下策略,仅供大家参考。1、对体育新课程目标的实施策略(1)合理安排目标新课程目标的层次性的特征,决定了在落实中要合理分配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依据课程整体目标,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充分考虑目标的层次性、可接受性并合理的划分安排在各个学年及学期里。这些目标的划分都需要执教者个体去操作。这对于普通的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在施教前必须认真研究和落实领域目标以及水平目标。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工作量,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作的如何将对后续的教学有直接的影响。安排领域目标应全面考虑分布情况。要均匀的贯穿在在各个学年及学期里并适当的侧重某些领域目标。在水平目标的选则上,应根据难易程度考滤渐进的原则。如选择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教学时,应先考虑落实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低级目标,再考虑安排如何科学锻炼方法的高级目标。使教学目标有秩序地逐步实现。(2)兼顾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新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不同。在落实各项学习目标时,各项目标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课程规定了五个领域目标,而不同领域目标又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在特定教学实践中,在突出特定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兼顾发展其他目标。如在落实心理健康领域目标时,选择耐久跑教材的教学,就应兼顾运动技能领域和身体健康领域目标。通过耐久跑的教学,既可提高心肺功能,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又可学习掌握长跑的动作技术;还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实现以某个目标为主兼顾其它目标的原则。(3)情感领域目标与实践相结合体育新课程增加了运动参与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实际这些都属于情感领域。这些学习领域并安排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内容。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领域也不例外,同样有理论知识内容。在实施这些目标时,一方面要加强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运动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和运动与情感的关系等;另一方面要在实践课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运动特点,可将理论知识学习与运动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合理地搭配,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运动参与、心理和社会领域的大部分目标,只有安排在运动技能实践课中才能得以实现2、对体育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1)依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体育各个项目都有不同的运动特点、运动方式和锻炼价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并根据不同的领域目标,去考虑恰当的选择教材以及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确实选择有实用价值的并能为目标服务的教材。(2)遵循实用性原则认真研究体育教材,熟知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掌握显形和隐性因素。要掌握教材的特点、知识点和教育因素,提高驾御教材的能力,才能与教学目标"对号入座",选择教材时,还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充分考虑是否受学生欢迎和贴近生活,遵循实用原则,真正实现教材的价值和发挥教材选择的作用。3对体育新课程评价多元化的实施策略(1)加强过程评价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强调了过程评价。实施中必须将评价贯彻在教学过程始终。新课程加强了过程评价,评价的内容较多,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习领域设计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方案,评价标准。并在平时加强评价数据的积累。从课堂参与态度、行为表现、技能提高等需随时进行评价,并投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综合评定作好先前准备。(2)注重前置性评价新课程重视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应加强前置性评价,注重对个体实施纵向比较评价,看进步幅度的提高,予以评价。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实现评价的激励性功能。(3)评价形式多元化。要改变过去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形式,实现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加强学生自我评价、互评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改革。根据新课程评价多元化的特点,要认真研究自我评价,互评教师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计,尤其是运动性参与和情感领域,必须精心制定可观察、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和评价量表。为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提供依据,这也是新课程教学评价环节中一个艰巨的任务。 纵上所述:体育新课标有别于体育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评价体系的多元性是凸显的主要特征。由于以上的特征,决定实施新课程的对策。合理安排课程各领域目标、相互兼顾、全面落实,是对新课程目标的实施策略;依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对号入座"、认真研究教材,加强针对性、以人为本,遵循实用性原则。是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的评价原则;加强过程评价、注重前置性评价、多元评价形式是对体育新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
首先水平由五改为四
以前叫体育课 现在叫体育与健康课多了什么
首先水平由五改为四
以前叫体育课 现在叫体育与健康课多了什么
体育课程标准解读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创新是,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1]中提出了学业质量。将学业质量纳入课程标准是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有些国家的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放在一起先后描述,有些国家则将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分开描述。不管以怎样的编排形式进行表述,都是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按照水平段进行描述,从而增加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本次修订的我国所有学科课程标准都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本文主要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学业质量有关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学业质量的内涵和意义何谓学业质量,《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是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具体来说,学业质量是期望学生通过一个模块或一个学年学习后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个发展水平不仅仅是针对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针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换言之,学业质量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学习内容的特征而制订的。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不管是必修必学模块还是必修选学模块,不管是体能模块还是健康教育模块抑或是足球或防身术等模块,都是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总体的描述。由此可见,这种学业质量标准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本质上不同,后者在本质上属于内容标准,主要是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为主的教学内容的描述;现代意义上的学业质量标准不是单纯基于知识和技能的测试而制订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表现标准,而是以基础教育阶段总体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具体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表现性成就标准,是指向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制订学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引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具体明确的学业质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的精神和要求,通过有效的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即促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这有别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教完运动知识和技术,但不知道要教到什么程度,最后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的程度进行考试,考试后则算完成教学任务。未来应该根据学业质量的精神和要求开展教学。如,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体能模块的学业质量水平二有关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中提出:“在体能练习过程中情绪比较稳定,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能与同伴合作学习,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针对这样的标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导学生面对主客观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团队的力量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勇往直前,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而言,有了学业质量,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预测通过努力后能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2.直接指导阶段性评价有了具体明确的学业质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就有了依据,即根据学业质量判断某一名学生的学业质量处在哪一个水平上。体能和健康教育各占一个模块,分别为18个学时,学生学完体能或健康教育模块后,就需要对学生的体能学业质量或健康教育学业质量分别进行评价。运动技能系列的模块,以足球模块为例,无须每一个足球模块都制订1个学业质量,而是每一学年制订1个足球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即第1学年学完3个足球模块、第2学年学完4个足球模块、第3学年学完3个足球模块后分别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业质量评价。这是因为体能和健康教育模块分别学完18个学时就结束,需要进行学业质量的评价。而运动技能系列的同一运动项目模块起码要连续学练3个模块,最多可学练10个模块。从学习的连续性角度考虑,让学生系统完整地学练完一个运动项目后再进行该运动项目的学业质量评价会更好。3.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共需获得12个学分,其中体能和健康教育模块各1个学分,运动技能系列模块共10个学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每个模块评价结束后,根据本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对该模块的学分进行评定。模块学习评定合格,获得1个学分;模块评定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获得该模块的学分,且需要参加下一学期开学初组织的补考。补考内容为该模块所要求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体能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直接可以依据体能模块学业质量和健康教育模块学业质量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进行评定,而运动技能系列某一运动项目的每一个模块虽然没有学业质量,但评价时可以依据学业要求进行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业质量是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即学业质量达到了合格要求,就可以获得1个学分。二、学业质量制订的有关问题说明1.学业质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制订学业质量的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划分为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提供指导。因此,《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在附录中还划分了学科核心素养的5级水平。这不但为《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订体能模块、健康教育模块和运动技能系列的项目模块的学业质量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学校和体育教研组制订其他运动项目的学业质量提供了参考。2.学业质量与内容要求的关系所谓内容要求,是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所确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体系等,即学科的内容及其要求,主要描述“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防身术模块3中第5条内容要求为:“运用所学防身术技法和动作,进行限定练习条件下的实战对抗练习和比赛。”这里的“教什么”主要指防身术技法和动作,“教到什么程度”主要指教到所有学生都能在对抗练习和比赛中运用。而学业质量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确定的学科评价内容和要求,主要解决“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如,防身术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水平3第3-2的学业质量描述为“具有一定的对抗能力和应对变化情境的能力,能够参加比赛,对防身术运动有比较完整的体验和一定的理解。”此外,与内容要求不同的是,学业质量不仅针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学业质量是反映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标准。3.学业质量5级水平与课程标准5级水平的关系《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5级水平是根据课程内容特征并按照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而划分的学业质量水平,而课程标准5级水平是根据不同的学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而划分的学习水平,如,小学1~2年级是水平一、3~4年级是水平二、5~6年级是水平三、初中是水平四、高中是水平五。由此可见,虽然概念一样,但内涵完全不同。也许,未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学习水平也会划分出相应的学业质量5级水平。4.学业质量划分5级水平的依据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究竟划分几级水平为适宜的问题上,有个别专家和体育教师认为5级水平不好操作,宜划分3级。之所以划分为5级水平,是基于充分地思考、讨论和调研的结果:一是划分3级水平不容易评价,3级分为好、中、差,实际上有许多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处于好与中之间,究竟是将其归为好,还是归为中,就难以判断和操作。二是从我国长期对学生学习的等级评价来看,大多是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三是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来看,划分为3级的几乎没有,德国则划分了7级水平。5.学业质量5级水平划分努力体现区分度划分学业质量的5级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人的行为由外在的和内在的成分组成,而且有些可以定量描述,有些只能定性描述;能够定量的尽量定量描述,不能够定量的只能定性描述。特别是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的许多具体表现只能用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比,定性描述要困难得多。在学业质量中,对于定量描述部分尽量用时间、次数、远度、高度等评价,如,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足球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第1学年)提出了定量要求,如,水平1的“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4次高水平的足球比赛”;水平2的“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6次高水平足球比赛”;水平5的“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12次高水平足球比赛”。有教师提出疑问,水平5要求每学期观看12次高水平的足球比赛,这可能吗?这是因为水平5是学业质量的最高标准,而且只有少数学生才能达到水平5的水平。此外,观看高水平的足球比赛并不是都要求学生必须到现场观看,通过电视、网络等观看都算1次。对于定性描述部分主要靠观察、记录等方式进行,并用动词和形容词加以区分。对于学业质量5级水平划分的区分度和可操作性,课程标准测评组也经过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5级水平划分的区分度是可行和有效的。6.学业质量水平之间呈递进关系正如前述,学业质量分为5级水平,即水平1至水平5,水平2为合格水平。从水平1到水平5描述的标准是逐步递进的,以下仅举例水平1至水平3,如,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足球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第1学年)中,关于运动认知和运动技能方面的标准,水平1为“了解足球运动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则,初步掌握足球动作技术,参加小场地足球竞赛活动,对足球运动有一定的体验。”水平2为“进一步了解足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基本掌握足球动作技术和战术,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战术参与足球游戏和4对4、5对5的足球比赛,对足球运动的体验进一步加深。”水平3为“理解足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并能运用于实践中,在5对5、7对7的足球比赛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技战术。面对足球比赛变化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对足球运动有比较完整的体验和一定的理解。”由此可见,关于足球运动认知方面,主要使用了解、进一步了解、理解等动词以及数量词来呈现递进关系;关于足球运动技能方面,主要使用初步掌握、基本掌握等动词以及运动技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来呈现递进关系。特别是,不管是水平1、水平2,还是水平3,都有参与竞赛和体验完整运动的标准,只不过是程度和水平不同而已。7.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的关系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密不可分,学业__质量主要涉及评什么的问题,即评价的内容。如上所述,学业质量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准,充分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和要求,而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就是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最后评价的是某学生达到了学业质量的某一水平。学习评价既涉及评什么的问题,也涉及怎么评的问题,即评价的方法。不管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抑或是教师评价还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都要围绕学业质量来评价。三、结语正如前述,学科核心素养是本课程的灵魂,引领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本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和方面都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而学业质量起着促进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的保证作用,这是因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究竟达到怎样的程度是通过对其学业质量的评价得出结论的,而学业质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完全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和要求。既然学业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它就会引导教师紧紧围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而且知道自己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这样就能促进更多的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学业质量,并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学校的体育教研组要在学习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并参照相关运动项目学业质量的基础上,研究和制订适合本校的不同运动项目的阶段性学业质量。这样的研究和制订过程不但有助于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工作,保证教学实践工作是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作者简介:季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体育界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首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副主任等。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30多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其中主持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的“体育锻炼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和“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分别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的“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获得教育部一级财政项目的资助。主编出版国家级中小学和高校《体育与健康》教材20多本,主持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的“体育理论教学团队”获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的“体育教育专业”获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领衔完成的“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独著的《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为更深入地理解、更好地实施该课程标准,各地体育教师将会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研讨及培训活动,会进行与2013年版课程标准的对比学习,更会据此进行教学实施,在此过程中,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理念、内容等会产生一定的问题或困惑,对此,本刊将在杂志上开辟专门版块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答疑解惑。因此,如您在学习、实践《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过程中,存有疑惑或希望专家加强对一些内容的解读与指导,请将您的困惑或问题发送邮件至zgxxty@vip.sina.com,主题注明:《课程标准(2017年版)》问题调研。来信中要求明确具体问题,如有必要需进一步明确实施现状、实施条件等,同时应附详细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参与!(编辑:种青)举报— 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写评论...
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创新是,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1]中提出了学业质量。将学业质量纳入课程标准是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有些国家的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放在一起先后描述,有些国家则将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分开描述。不管以怎样的编排形式进行表述,都是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按照水平段进行描述,从而增加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本次修订的我国所有学科课程标准都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本文主要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学业质量有关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学业质量的内涵和意义何谓学业质量,《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是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具体来说,学业质量是期望学生通过一个模块或一个学年学习后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个发展水平不仅仅是针对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针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换言之,学业质量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学习内容的特征而制订的。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不管是必修必学模块还是必修选学模块,不管是体能模块还是健康教育模块抑或是足球或防身术等模块,都是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总体的描述。由此可见,这种学业质量标准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本质上不同,后者在本质上属于内容标准,主要是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为主的教学内容的描述;现代意义上的学业质量标准不是单纯基于知识和技能的测试而制订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表现标准,而是以基础教育阶段总体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具体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表现性成就标准,是指向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制订学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引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具体明确的学业质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的精神和要求,通过有效的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即促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这有别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教完运动知识和技术,但不知道要教到什么程度,最后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的程度进行考试,考试后则算完成教学任务。未来应该根据学业质量的精神和要求开展教学。如,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体能模块的学业质量水平二有关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中提出:“在体能练习过程中情绪比较稳定,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能与同伴合作学习,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针对这样的标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导学生面对主客观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团队的力量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勇往直前,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而言,有了学业质量,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预测通过努力后能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2.直接指导阶段性评价有了具体明确的学业质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就有了依据,即根据学业质量判断某一名学生的学业质量处在哪一个水平上。体能和健康教育各占一个模块,分别为18个学时,学生学完体能或健康教育模块后,就需要对学生的体能学业质量或健康教育学业质量分别进行评价。运动技能系列的模块,以足球模块为例,无须每一个足球模块都制订1个学业质量,而是每一学年制订1个足球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即第1学年学完3个足球模块、第2学年学完4个足球模块、第3学年学完3个足球模块后分别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业质量评价。这是因为体能和健康教育模块分别学完18个学时就结束,需要进行学业质量的评价。而运动技能系列的同一运动项目模块起码要连续学练3个模块,最多可学练10个模块。从学习的连续性角度考虑,让学生系统完整地学练完一个运动项目后再进行该运动项目的学业质量评价会更好。3.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共需获得12个学分,其中体能和健康教育模块各1个学分,运动技能系列模块共10个学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每个模块评价结束后,根据本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对该模块的学分进行评定。模块学习评定合格,获得1个学分;模块评定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获得该模块的学分,且需要参加下一学期开学初组织的补考。补考内容为该模块所要求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体能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直接可以依据体能模块学业质量和健康教育模块学业质量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进行评定,而运动技能系列某一运动项目的每一个模块虽然没有学业质量,但评价时可以依据学业要求进行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业质量是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即学业质量达到了合格要求,就可以获得1个学分。二、学业质量制订的有关问题说明1.学业质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制订学业质量的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划分为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提供指导。因此,《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在附录中还划分了学科核心素养的5级水平。这不但为《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订体能模块、健康教育模块和运动技能系列的项目模块的学业质量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学校和体育教研组制订其他运动项目的学业质量提供了参考。2.学业质量与内容要求的关系所谓内容要求,是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所确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体系等,即学科的内容及其要求,主要描述“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防身术模块3中第5条内容要求为:“运用所学防身术技法和动作,进行限定练习条件下的实战对抗练习和比赛。”这里的“教什么”主要指防身术技法和动作,“教到什么程度”主要指教到所有学生都能在对抗练习和比赛中运用。而学业质量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确定的学科评价内容和要求,主要解决“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如,防身术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水平3第3-2的学业质量描述为“具有一定的对抗能力和应对变化情境的能力,能够参加比赛,对防身术运动有比较完整的体验和一定的理解。”此外,与内容要求不同的是,学业质量不仅针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学业质量是反映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标准。3.学业质量5级水平与课程标准5级水平的关系《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5级水平是根据课程内容特征并按照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而划分的学业质量水平,而课程标准5级水平是根据不同的学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而划分的学习水平,如,小学1~2年级是水平一、3~4年级是水平二、5~6年级是水平三、初中是水平四、高中是水平五。由此可见,虽然概念一样,但内涵完全不同。也许,未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学习水平也会划分出相应的学业质量5级水平。4.学业质量划分5级水平的依据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究竟划分几级水平为适宜的问题上,有个别专家和体育教师认为5级水平不好操作,宜划分3级。之所以划分为5级水平,是基于充分地思考、讨论和调研的结果:一是划分3级水平不容易评价,3级分为好、中、差,实际上有许多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处于好与中之间,究竟是将其归为好,还是归为中,就难以判断和操作。二是从我国长期对学生学习的等级评价来看,大多是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三是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来看,划分为3级的几乎没有,德国则划分了7级水平。5.学业质量5级水平划分努力体现区分度划分学业质量的5级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人的行为由外在的和内在的成分组成,而且有些可以定量描述,有些只能定性描述;能够定量的尽量定量描述,不能够定量的只能定性描述。特别是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的许多具体表现只能用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比,定性描述要困难得多。在学业质量中,对于定量描述部分尽量用时间、次数、远度、高度等评价,如,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足球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第1学年)提出了定量要求,如,水平1的“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4次高水平的足球比赛”;水平2的“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6次高水平足球比赛”;水平5的“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12次高水平足球比赛”。有教师提出疑问,水平5要求每学期观看12次高水平的足球比赛,这可能吗?这是因为水平5是学业质量的最高标准,而且只有少数学生才能达到水平5的水平。此外,观看高水平的足球比赛并不是都要求学生必须到现场观看,通过电视、网络等观看都算1次。对于定性描述部分主要靠观察、记录等方式进行,并用动词和形容词加以区分。对于学业质量5级水平划分的区分度和可操作性,课程标准测评组也经过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5级水平划分的区分度是可行和有效的。6.学业质量水平之间呈递进关系正如前述,学业质量分为5级水平,即水平1至水平5,水平2为合格水平。从水平1到水平5描述的标准是逐步递进的,以下仅举例水平1至水平3,如,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足球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第1学年)中,关于运动认知和运动技能方面的标准,水平1为“了解足球运动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则,初步掌握足球动作技术,参加小场地足球竞赛活动,对足球运动有一定的体验。”水平2为“进一步了解足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基本掌握足球动作技术和战术,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战术参与足球游戏和4对4、5对5的足球比赛,对足球运动的体验进一步加深。”水平3为“理解足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并能运用于实践中,在5对5、7对7的足球比赛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技战术。面对足球比赛变化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对足球运动有比较完整的体验和一定的理解。”由此可见,关于足球运动认知方面,主要使用了解、进一步了解、理解等动词以及数量词来呈现递进关系;关于足球运动技能方面,主要使用初步掌握、基本掌握等动词以及运动技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来呈现递进关系。特别是,不管是水平1、水平2,还是水平3,都有参与竞赛和体验完整运动的标准,只不过是程度和水平不同而已。7.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的关系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密不可分,学业__质量主要涉及评什么的问题,即评价的内容。如上所述,学业质量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准,充分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和要求,而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就是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最后评价的是某学生达到了学业质量的某一水平。学习评价既涉及评什么的问题,也涉及怎么评的问题,即评价的方法。不管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抑或是教师评价还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都要围绕学业质量来评价。三、结语正如前述,学科核心素养是本课程的灵魂,引领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本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和方面都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而学业质量起着促进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的保证作用,这是因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究竟达到怎样的程度是通过对其学业质量的评价得出结论的,而学业质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完全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和要求。既然学业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它就会引导教师紧紧围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而且知道自己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这样就能促进更多的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学业质量,并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学校的体育教研组要在学习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并参照相关运动项目学业质量的基础上,研究和制订适合本校的不同运动项目的阶段性学业质量。这样的研究和制订过程不但有助于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工作,保证教学实践工作是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作者简介:季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体育界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首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副主任等。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30多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其中主持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的“体育锻炼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和“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分别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的“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获得教育部一级财政项目的资助。主编出版国家级中小学和高校《体育与健康》教材20多本,主持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的“体育理论教学团队”获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的“体育教育专业”获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领衔完成的“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独著的《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为更深入地理解、更好地实施该课程标准,各地体育教师将会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研讨及培训活动,会进行与2013年版课程标准的对比学习,更会据此进行教学实施,在此过程中,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理念、内容等会产生一定的问题或困惑,对此,本刊将在杂志上开辟专门版块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答疑解惑。因此,如您在学习、实践《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过程中,存有疑惑或希望专家加强对一些内容的解读与指导,请将您的困惑或问题发送邮件至zgxxty@vip.sina.com,主题注明:《课程标准(2017年版)》问题调研。来信中要求明确具体问题,如有必要需进一步明确实施现状、实施条件等,同时应附详细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参与!(编辑:种青)举报— 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写评论...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是什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性别的特征 。2、运动形式活泼,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具有较强的实效性。5、简单易行。扩展资料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的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四大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性别的特征 。2、运动形式活泼,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具有较强的实效性。5、简单易行。扩展资料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的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四大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